綠色Wikia
Advertisement
Mauna Loa Carbon Dioxide

1958年莫劳岛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摄氏0.6度。[1]普遍来说,科学界发现过去五十年可观察的气候改变的速度是过去一百年的双倍,有理由认为该时期的气候改变是由人类活动所推动。[1]

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2]正是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烧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强了温室效应。第一次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的观测是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1897年所做的。虽然当时没有引发公众讨论,但自1980年代后开始引发公众关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太平洋中央夏威夷茂纳罗亚峰上设立4个7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3][4]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几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同步上升的,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钙,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温度增量可能反过来导致其它方面的变动 ,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数额上和样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动也许促使极端天气事件更强更频繁,譬如洪水旱灾热浪飓风龙卷风。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后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农产量、冰河撤退、夏天时河流流量减少、物种消失及疾病肆虐。预计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数量和强度; 但是很难把这些特殊事件连接到全球变暖。虽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时间,但是Template:Fact 。因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有50年到200年的寿命 [5]。但是还是有不少气候研究显示为人类的行动在最近全球变暖中其实没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无论气候变化的成因或结果为何,许多人是非常关心的;而且对于应付预言后果的政策应该如何实施,引起了全球广泛的政治争论、公开辩论及各种学术研究。这些政策讨论重点是应该减少还是扭转未来的暖化及怎么应付预计的后果 。

命名法则[ | ]

全球变暖是比气候改变更明确的名称。原则上,“全球变暖”一词对成因持中立观点,但是根据大众的用法,“全球变暖”意味着人类的影响。[6][7]可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用“气候改变”代表人为因素导致的改变,“气候变化”代表其他东西导致的改变。其他组织则使用“人为的气候改变”(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为因素导致的改变。

历史上的全球变暖[ | ]

主条目: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
此页文字引用了维基百科条目 全球暖化。作者列表可见它的变更历史
2000 Year Temperature Comparison

根据不同的重组所展示过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温度。每十年找一个平均值。特别显示2004年的温度来作参考。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太空总署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8] [9]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10][11],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12]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13]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14]2006年8月16日,中国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15]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16] 2007年8月16日,日本埼玉县熊谷市温度高达40.9度,破了1933年日本山形市的记录。[17]

成因[ | ]

主条目:近代气候转变的成因气候转变的科学观点
此页文字引用了维基百科条目 全球暖化。作者列表可见它的变更历史
Carbon Dioxide 400kyr

过去40万年的二氧化碳含量与自工业革命的急速飙升;地球轨道的周期性改变(又称为米兰柯维奇旋回)被相信是十万年的冰河时期循环的背后推动者。

气候系统的改变来自自然或内部运作及对外来力量的改变作出的反应。这些外来力量包括了人为与非人为因素,譬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温室气体。多名气候学家同意地球近年来已经变暖。近代气候转变的成因仍然是活跃的研究范畴,但是科学界的共识指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可是,科学界外仍然对此结论有争议

在地球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甲烷,而其他情况不变下,会促使地面升温,温室气体产生天然的温室效应。如果没有它,地球温度会比现在低摄氏30度,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在支持与反对这套变暖理论之间争辩是不正确的,反而应该则重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最终效果,什么时候应该促进或什么时候才同意使之缓和。

举一个重要的回馈过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馈。大气层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导致两极冰块溶解。陆地与开放水域便占据更多的地方。两者比冰的反射还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这样使变暖加剧,到头来促使更多冰块溶化,循环不断持续。

因为地球的热力惯性与对其他间接效应的缓慢反应,地球现今的气候在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下变得不平衡。气候行为研究指出,纵使温室气体维持现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仍然会上升摄氏0.5至1度。

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 ]

Co2-temperature-plot

在过去65万年,大气层二氧化碳与全球温度的图表

Major greenhouse gas trends

1980年至2003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的趋势图

温室气体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来说是透明的。可是,它们却吸收了来自地球发放的(黑体辐射)部分长波的红外线辐射。这样使地球难以降温。它们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暖化势能作指标。

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浓度自1750年比前工业化水平(280百万分率)分别上升了31%与149%。而现在的水平已经高于380百万分率。从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数据指出,与过去65万年的作比较,这是个明显的飙升。从一些非直接的地质学证据,有理由相信过去4千万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较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大约四分之三的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他的人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别是砍伐森林[18]

1958年夏威夷大岛海拔约3400米的毛纳洛峰上对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开了最漫长的连续的仪器测量。从此以后,人们发现每年的测量结果不断攀升,如基林曲线(Keeling Curve)显示,数值由当初的315百万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过了380百万分率,升幅大约是21%。[19][20]结果显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个月出现轻微季节性变动而整体上全年是不断上升。

甲烷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产和从天然气管道和其它基础设施泄漏出来。一些甲烷的生物来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蚁。可是其他来源则是由人类农业活动增加而带动的,例如稻米的耕种。[21]最近的证据显示,森林也许是甲烷的来源[22][23]。如果属实,这会是对天然温室效应的额外贡献,而不是人为温室效应的。[24]

虽然实际的趋势轨线视乎不确定的经济、社会、科技及自然发展,预期未来的二氧化碳水平将因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续攀升。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排放情况的特殊报告》罗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况,在2100年可以达致由541至970百万分率的水平。[25]如果煤与焦油被广泛地采用,现时的化石燃料储备是有能力实现这个水平并且在2100年后继续排放。

File:Greenhouse Gas by Sector.png

于2000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全球的主要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来自燃烧燃料。余下的大部分来自“短暂的燃料”(生产与运送中耗用的燃料)、工业及农业生产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们的比重分别是5.8%、5.2%和3.3%。当前的数据都可以作比较。[26]大约17%来自发电时所耗用的燃料。很少来自大自然与人为生物来源,大约只有6.3%来自农业所产生的甲烷氧化亚氮

正回馈效果会导致更多温室气体的来源。譬如于“在过去50年观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类活动所致的”的科学公众舆论程度。 [27] 在科学杂志中,加州圣迭戈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纳奥秘·奥勒斯克斯科学资讯机构中的928份科学文献的摘要中寻找全球气候改变(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结论,当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这个公众舆论的观点。[28][29]可是,奥勒斯克斯教授并没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类导致的暖化效果。

除了这个公众舆论外,还有其他的假说尝试解释全部或部分的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某些假说如下:

  • 全球温度升高仍然属于自然温度变化的范围之内。
  • 全球温度升高是小冰河时期的来临。
  • 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及云层覆盖的调节效果。[30]
  • 全球温度升高正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因为很多读数都在人口稠密或正在扩张的地区。[31]

太阳变化理论[ | ]

Solar-cycle-data

过去30年的太阳辐射的变化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三份评估报告所阐述的模型研究发现最近40至50年的气候改变并不需要太阳发光度的变动。[32]这些研究发现火山及太阳活动只能影响1950年前的温度改变的一半,但这种自然力量最近已经被抵消。[33]特别是,自1750年的温室气体所推动的气候改变比同期增加的太阳活动所推动的高出八倍。[34]

有些研究(Lean等人,2002年;Wang等人,2005年)认为前工业时期的太阳发光度比第三份评估报告中所提及的复原纪录(例如:Hoyt和Schatten,1993年;Lean,2000年)还少三四倍。其他研究人员[35]相信太阳发光度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低估了。他们估计太阳活动促使近来温室效应的16%或36%。其它人[36]则建议云层和其他过程的回馈加剧了太阳活动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是真的,太阳活动的变动真的被低估了。从普遍的科学理解来说,太阳发光度变动对历史上的气候改变贡献是十分小[37]

现在的太阳活动水平是历史性高。科学家Sami Solanki博士等人认为过去60年至70年的太阳活动是八千年来的高峰期。[38]Muscheler等人则认为过去几千年都曾经出现类似的高峰期。[39]Solanki博士根据他们的分析断定了太阳活动在未来的50年会降低的机会率大约是92%。再者,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在2005年发现过去二十年的改变中的10%至30%可能来自增加的太阳输出。[40]回顾了现有的文献,Foukal等人断定自从1970年代中期太阳输出的变化很难加剧全球变暖并且没有证据显示太阳发光度在这个时期有所增加。[41][42]

社会与政治争议[ | ]

主条目:地球暖化争议
此页文字引用了维基百科条目 全球暖化。作者列表可见它的变更历史

过去几年以来,大众对地球暖化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43] 人们对地球暖化原因的各项科学解释高度关注,同时引起了政治与经济上的辩论。虽然贫穷地区,特别是非洲的排放量很微小,但却面对着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极大风险。[44] 同时,美国不满发展中国家能够免除京都协议书的约束,并且以这个为拒绝签署协议书的理由。[45]西方社会中,相比美国欧洲有很多人接纳了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及努力对抗变暖这些说法。[46][47]

化石燃料组织及公司譬如由菲利普·库尼(Philip Cooney)及某些智库竞争企业协会卡托研究所所代表的美国石油学会艾克森美孚利用一些运动来淡化全球变暖的风险[48][49][50][51]环保团体及公众人物则举行运动来强调当中的风险。最近,一些化石燃料公司已经减少了淡化运动[52],甚至呼吁制定避免全球变暖的政策。[53]

这个议题促发了关于限制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的辩论。在美国,对科学证据及报告作政治操控也成了重要的议题。[54][55]其他国家则更会讨论为了减排而采取另外一些更洁净能源时所需要的成本。[56]

其他争论焦点则在于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如印度及中国在控制排放的力度应该有多大。根据很多报告,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来自火力发电厂汽车)预计在未来数年便会超越美国。[57]中国辩称因为中国人均排放量是美国的五分之一,所以在减排上没有很大责任。美国辩称如果他们必要承担减排成本,中国也要。[58]印度也快将成为工业排放的大国之一,将会与中国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59]

造成的影响[ | ]

主条目:全球变暖的效应
此页文字引用了维基百科条目 全球暖化。作者列表可见它的变更历史
File:GlobwarmNH.png

一千年内北半球温度变化趋势(1000年-1950年每50年一刻度,1950-2000每10年一刻度)

  1. 由于海洋温度增加,南极北极冰川会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海拔地区,例如大洋洲岛国图瓦鲁已被水淹没。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陆地面积缩小会极大地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甚至可能导致战争。河、海堤的建立,可降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保护地势低的地区。
  2. 由于海洋温度增加,水蒸发加快,大量水气被输送进入大气,会导致局部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然升高,这样暴雨天气就会导致水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频繁的发生,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于河流下游的广大地区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胁,水灾面积因为短时的强降水而迅速扩大,水土流失问题也比过去更加严峻。
  3.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导致热带传染病向高纬扩散,目前已有热带传染病扩散的迹象。而过去在低温下难以存活的病毒随着冬季温度上升,有全年活动的可能,最近一段时间的监控发现,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结核病等有再度爆发的可能。
  4.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令蒸发量上升,在以往干旱少雨的地区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不正确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让以前植被覆盖就不好的半干旱地区失去保护成为半沙化地区,从而导致内陆地区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扩大的危险(实际上沙漠化问题已经困扰着东亚和中亚国家,在撒哈拉边界地区更是情况堪忧)。
  5. 虽然由于温度升高,Template:Fact ,而如果食物链中的上层和顶层生物如果不作出相应变动就会严重危机到种群的繁殖和发展,整个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会受到威胁,许多物种会加速灭绝的步伐。
  6. 由于两极冰山崩塌,北欧南美近极地的地方Template:Fact ,会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变化。
  7. 澳洲流行病学家Anthony McMichael于美国微生物学会的会议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暖化使得多种流行病的流行模式发生改变增加爆发机会[60]

全球变暖极大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人类至少应该将自己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降到最低程度,尽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对全球变暖的其他看法(各看法互相独立)[ | ]

  1. 现在的时代是地质史上相对比较寒冷的时代,地质史上曾有的地球气温达Template:Fact,恰是生物繁盛的时代,全球变暖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更加稳定。
  2. 全球变暖将使全球热量上升,使得农作物的播种范围扩大,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空气中的水汽增加,有利于降水,所有这些因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 否认全球变暖的: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波动均在0.6摄氏度以内。这么小的气温变率是正常现象。
  4. 全球暖化的主因在于太阳辐射增加,人类影响有限。
  5. 全球暖化起因于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的气温上升,位于都市的气温观测当然会上升,因此高估了实际上的全球温度上升。
  6. 认为全球变暖不是二氧化碳成因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估, 因为水汽才使主要的温室气体(60~70%),但是二氧化碳只有26%。
  7. 与其采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来控制全球暖化,还不如利用其他方法来解决全球暖化造成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
  8. 目前想要减缓全球暖化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法。京都协议书不限制中国印度很容易会造成反效果(例如钢铁厂及石化厂全部由已开发国家外移不设限的国家、并且在能源效率及污染防制上变差);而就算限制开发中国家、其可行性、效果及成本效益比也遭到强烈质疑。
  9. 以目前的科技水准,想要维持经济成长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不可行的。
  10. 一些号称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法,事实上反而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例如生质燃料;而植树的效应也是被怀疑的。
  11. 全球暖化令死于寒潮者减少,有说指死于寒潮的人比热浪多。[61]

参考文献[ | ]

  1. 1.0 1.1 Template:Cite web
  2. Template:Cite web
  3. Template:En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 first signs of increase
  4. 茂纳罗亚峰上采集的数据
  5. 美国环保局:全球变暖潜力与大气中寿命 Template:En
  6. global warming - Definition from the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7. Template:Cite web
  8. 美国太空总署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全球温度趋势
  9. 2005年的温度
  10. 天气在线:入夏以来中国和欧洲的高温记录
  11. [http://unn.people.com.cn/BIG5/22220/28976/28982/1991868.html 人民网:武汉又创高温记录 昨日百年最热一天]
  12. 湖南新闻网:浙江高温记录不断刷新 成为全国最热地区之一
  13. 大纪元:广州出现五十三年来罕见高温
  14. 美国两百个城市单日高温创历史记录
  15. 新华网:重庆创高温记录 南方各地暑热难耐
  16. 宜兰出现焚风 高温破入夏记录:38.8度
  17. 日本全国气象前十名
  18. 2001年气候改变的科学基础
  19. 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环球监察科
  20. 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环球监察科:消息公告
  2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1年的科学数据
  22. 真实气候
  23. BBC新闻:发现植物也释放甲烷
  24. Ealert
  25. [1]
  26. 温室气体数据库
  27. http://www.grida.no/climate/ipcc_tar/wg1/007.htm
  28. http://www.realclimate.org/index.php?p=80
  29. 科学杂志: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
  30. cgifunction=form 丹麦国家太空中心
  31. ReasonOnline:Stars in Her Eyes
  3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三份评估报告:第11章第2节
  3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三份评估报告:第11章第4节
  3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三份评估报告:第6章第13节
  35. 彼得·A·史托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2]
  36. Marsh and Svensmark 2000 [3]
  37. [4]
  38. 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及辅导计划网站:温室气体减量电子报-第7期
  39. [5]
  40. 杜克大学物理学家报告
  41. 《自然》杂志9月18日内容精选
  42. [6]
  43. Template:Citation
  44. Template:Cite news
  45. Template:Cite web
  46. Template:Cite news
  47. Template:Cite web
  48. Template:Cite journal
  49. Template:Cite web
  50. Template:Cite news
  51. Template:Cite news
  52. Template:Cite news
  53. Template:Cite press release
  54. Template:Cite news
  55. Template:Cite news
  56. Template:Cite news
  57. Template:Cite news; Template:Cite news
  58. Chinese object to climate draft, BBC, 5/1/07; In Battle for U.S. Carbon Caps, Eyes and Efforts Focus on China,by Steven Mufson, Washington Post, 6/6/07.
  59. India's glaciers give grim message on warming, by Somni Sengupta, 7/17/07, New York Times via oregonlive.com.
  60. Template:Cite news
  61. 全球暖化,焉知非福

参见[ | ]

相关电影[ | ]

  • 第11小时
  • 明日之后
  • 不愿面对的真相
  • 未来水世界
  • 日本沉没
  • 全球暖化大骗局

外部链接[ | ]

科学[ | ]

两极监察[ | ]

其他[ | ]


此页文字引用了维基百科条目 全球暖化。作者列表可见它的变更历史
Advertisement